武胜县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改革工作以来,党委政府分级负责、相关单位各司其职,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推动两项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显著成效。改革后,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干部队伍更加优化,基层经济社会和治理效能得到显著提升。为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进一步加强基层治理,民盟界组织界内委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事务与管理权限不相适应。《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针对基层治理提出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通过改革,我县已经为乡镇放权扩能,但目前乡镇的承接能力与事务不相匹配,特别是乡镇综合行政执法面临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职无“权”。根据机构改革方案,各乡镇均设置了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但按照现行法律法规,乡镇执法权限较少,开展执法工作主要还是依靠有执法权限的县级主管部门,乡镇未完全发挥综合执法主体作用。在具体执法过程中,县级部门虽以“属地管理”原则,交由乡镇自行处理,但因权事不符且乡镇人员没有相关执法手段和处罚依据,无法落实执法保障,执法效果较差。待报告上级政府的结果反馈后,很多违法行为已成既定事实,再处置难度更大,损失也更大。二是有职无“人”。乡镇综合执法办公室人员多由改革之前的人员转任,加之乡镇持有执法资格证的人员本身较少,造成执法者大多不具备行政执法的基本资格和素质,使得基层执法力量较为薄弱,执法水平总体不高。
(二)资产闲置较多与办公场所紧张并存。一方面闲置资产较多。乡镇行政区划及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被撤并的乡镇政府办公楼及村活动室利用率不高,部分撤并的镇村两级学校也存在闲置情况。部分资产如村活动室、村小等固定资产涉及多个单位共同出资修建,产权不明晰,无法按合法程序进行处置。有的镇村虽有途径和渠道进行处置,但碍于权限、程序等原因不能处置,导致资产仍旧闲置。另一方面办公场所紧张。改革合并后的乡镇职工人数增加,办公用房普遍紧张,有的乡镇只能分散办公,日常管理及群众办事极不方便。
(三)村、社区干部能力素质与工作要求有差距。村、社区干部是推进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其能力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基层治理效果。村级建制改革后,村组面积及人口都成倍增加,服务半径增大,对村干部的要求也更高。调研中发现部分村干部受文化程度、思想观念、地域等因素影响,对本村的工作缺乏创新,观念陈旧、思路不明,特别是在化解基层矛盾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
二、工作建议
(一)加强职权匹配,提升基层治理效率。一是统筹赋权事项,提升治理水平。在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建议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完善执法协调机制,整合县级部门在乡镇所设站、所人员,由乡镇行政执法办公室统一调配,开展综合执法活动,变多头执法为联合执法,切实解决重复执法和推诿扯皮等问题,提升执法效能。二是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综合执法能力。加大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综合执法人员业务能力和水平,为乡镇执法人员配发相关身份证明文件及证件,让乡镇执法人员有法可依。三是搭建交流平台,节约时间成本。建立县级部门与乡镇之间、乡镇与村(社区)之间基础信息共建共享共认平台,减少基础信息填报的频次和数量,减轻镇村负担压力,让基层干部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办理具体业务工作上。
(二)盘活闲置资产,提升镇村经济活力。一是清产核资,摸清家底。建议由县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撤并乡镇、村的资产、债权债务、工程款项拨付、财务收支等事项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和审计,进一步摸清家底,确保资产不流失,债权债务不漏不错,避免给国有资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二是利用资源,盘活资产。充分运用清产核资成果,对乡镇和村集体闲置资产和可利用的资源加以整合,研究制定闲置资产处置办法,分类有序处置,通过流转、出租等形式,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现实效益。
(三)完善机制体制,提升基层干部能力。一是拓宽用人渠道。建立完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发现、培养、使用机制。从致富能手、民营企业带头人、返乡大学生和复员退伍军人等各类能人中选拔村“两委”后备人才,亦可试点选用有干事热情的65岁以下退休老干部,同时加快发展年轻党员,进一步畅通村级后备干部“进出”通道。二是加强能力培训。选择适合村、社区干部的教材和课程,加强对村、社区干部的培训,提升思想认识和服务水平,提高依法办事、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的能力。压紧压实村、社区干部责任,解决基层治理“末梢堵塞”现象,打通农村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让基层干部真正成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员、一心为民服务的勤务员、善于化解矛盾纠纷的调解员,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